來源:網絡
低溫肉制品將會成為我國肉制品未來發展的主要趨勢。到2010年,我國低溫肉制品市場容量將達4100多萬噸;從肉類食品消費結構來看,國內肉類產量中豬肉占總量的64%,其次是禽肉占20%,牛肉和羊肉產量分別占10%和6%,這一消費結構在短期內難以改變。這是北京中經縱橫經濟研究院近日發布的2008年中國肉制品行業研究咨詢報告中提到的。
2007年全球紅肉和家禽肉貿易保持強勁的增長勢頭。其中,牛肉出口增長約6.5%,豬肉出口增長2.6%,雞肉出口增長4.1%。我國的屠宰及肉制品產業非常分散,全國肉類行業有3萬多家畜禽定點屠宰企業,其中規模以上企業2531家,行業集中度比較低。而且我國屠宰及肉制品行業的競爭并不是太激烈,行業整合高峰還沒有來到,行業龍頭企業在行業整合過程中發展空間巨大。預測2008年行業會在奧運會拉動下快速發展。
我國肉制品的生產以作坊式為主,其工業化生產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和巨大的經濟增長空間。隨著肉類加工行業的發展、消費需求的增加和工業化程度的提高,傳統特色肉制品的加工量將顯著增加,該領域存在巨大的發展潛力。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肉類食品生產大國和消費大國,預計到2010年,我國人均肉類占有量將達到75千克,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。廣闊的市場潛力和巨大的資源,使得國內企業面臨良好的發展機遇,而國際跨國公司對我國肉類產業的投資也明顯增加。
“十一五”期間,由于產品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的變化,也必然會引起肉類流通方式的變化。主要表現為大中城市集貿市場的肉類銷售比重將會下降,各連鎖超市類商店和營業設施完善的副食店銷售份額明顯上升;“冷鏈”物流、肉類的包裝保鮮銷售方式在更大范圍內得到推廣。“十一五”期間我國肉類出口的上限預測數約在160萬噸,下限為110萬噸。因此,肉類加工企業要創造條件積極開拓國際市場。按照國家“十一五”發展規劃,中國肉類總產量將達到8400萬噸以上,豬肉、牛羊肉和禽肉所占比重分別為60%、20%和20%;肉制品加工產品量將超過1100萬噸。預計到2015年,全國肉類需求總量達到8845萬噸,其中豬肉、牛羊肉和禽肉總需求量分別達到5497萬噸、1332萬噸和1918萬噸。肉類消費市場除在城市仍有擴展的空間外,在農村有著更大的增長潛力。隨著中國農村城鎮建設進程的加快和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,肉類食品消費數量在較長的時間內會持續增長。
未來幾年,我國肉類加工業將進入一個新的穩定成長期,完成由老成熟行業向新朝陽行業的轉換和過渡。歐美發達國家人均肉類消費在70千克~120千克,東方民族消費習慣以素食為主,也許不會達到西方民族那樣年人均消費量,但目前我國人均消費的水平仍然很低。近年來恩格爾系數不斷下降。由于人均食品消費支出占消費支出比例逐年下降,而肉類食品消費總量仍不斷增加,這使得人們的食品消費升級成為可能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