各種制冷量單位的換算關系如下:
- 1kcal/h (大卡/小時)=1.163W,1W=0.8598kcal/h;
- 1Btu/h(英熱單位/小時=0.2931W,1W=3.412Btu/h
- 1USRT(美國冷噸)=3.517KW,1KW=0.28434USRT;
- 1kcal/h=3.968Btu/h,1Btu/h=0.252kcal/h;
- 1USRT=3024kcal/h,10000kcal/h=3.3069USRT;
- 1匹=2.5KW(用于風冷機組),1匹=3KW(用于水冷機組)
說明:
1.“匹”用于動力單位時,用Hp(英制匹)或Ps(公制匹)表示,也稱“馬力”,1Hp(英制匹)=0.7457KW, 1Ps(公制匹)=0.735KW;
2.中小型空調制冷機組的制冷量常用“匹”表示,大型空調制冷機組的制冷量常用“冷噸(美國冷噸)”表示。
冷庫冷量計算:
每立方米負荷按W0=75W/m3計算。
- 若V(冷庫容積)<30m3,開門次數較頻繁的冷庫,如鮮肉庫,則乘系數A=1.2;
- 若30m3≤V<100m3,開門次數較頻繁的冷庫,如鮮肉庫,則乘系數A=1.1;
- 若V≥100m3,開門次數較頻繁的冷庫,如鮮肉庫,則乘系數A=1.0;
- 若為單個冷凍庫時,則乘系數B=1.1,最終冷庫風冷機選配按W=A*B*W0(W為冷風機負荷)
- 當冷庫與制冷機組及風冷機組匹配按-10℃蒸發溫度計算。
- 冷凍冷庫匹配的冷風機:
每立方米負荷按W0=70W/m3計算
- 若V(冷庫容積)<30m3,開門次數較頻繁的冷庫,如鮮肉庫,則乘系數A=1.2;
- 若30m3≤V<100m3,開門次數較頻繁的冷庫,如鮮肉庫,則乘系數A=1.1;
- 若V≥100m3,開門次數較頻繁的冷庫,如鮮肉庫,則乘系數A=1.0;
- 若為單個冷凍庫時,則乘系數B=1.1,最終冷庫風冷機選配按W=A*B*W0(W為冷風機負荷)
- 當冷庫與低溫柜共用制冷機組時,機組及冷風機匹配按-35℃蒸發溫度計算。當冷庫與低溫柜分開時,冷庫制冷機及冷風機匹配按-30℃蒸發溫度計算。
每立方米負荷按W0=110W/m3 計算。
- 若V(加工間容積)<50m3,則乘系數A=1.1;
- 若V≥50m3,則乘系數A=1.0,最終冷庫風機選配按W=A*W0(W為冷風機負荷);
- 當加工間與中溫柜共用制冷機組時,機組及冷風機匹配按-10℃蒸發溫度計算。當加工間與中溫柜分開時,冷庫機組及冷風機匹配按0℃蒸發溫度計算。
以上計算為參考值,精確計算按冷庫負荷計算表。
以下介紹冷庫制冷量中最主要部分冷卻設備負荷和機械負荷的計算。
第1條冷庫制冷量的冷間冷卻設備負荷應按下式計算:
Qq=Q1+PQ2+Q3+Q4+Q5
Qq: 冷間冷卻設備負荷(千卡/小時);
Q1:圍護結構傳染量( 千卡/小時);
Q2:貨物熱量(千卡/小時);
Q3:通風換氣熱量(千卡/小時);
Q4:電動機運轉熱量(千卡/小時);
Q5:操作熱量 (千卡/小時);
P:負荷系數(千卡/小時)。
第2條冷庫冷卻間和凍結間的負荷系數P應取1.3.其他冷間取1.
第3條冷庫制冷量的冷間機械負荷應分別根據不同蒸發溫度按下式計算:
Qj=(n1∑Q1+n2∑Q2+n3∑Q3+n4∑Q4+n5∑Q5)R
式中Qj:機械負荷(千卡/小時);
n1:冷庫的圍護結構傳熱量的季節修正系數;
n2:貨物熱量的機械負荷折減系數;
n3:同期換氣系數,一般取0.5-1.0(“同時最大換氣量與全庫每日總換氣量的比數”大時取最大值);
n4:冷庫冷間用的電動機同期運轉系數;
n5:冷庫的冷間同期操作系數;
R:冷庫的制冷裝置和管道等冷損耗補償系數,一般直接冷卻系數取1.07,間接冷卻系數取1.12.
第4條冷庫制冷量中圍護結構傳熱量的季節修正系數(n1),一般應根據生產旺季出現的月份,按附錄三規定采用。當全年生產無明顯淡旺季區別時,應取1.
第5條冷庫制冷量中貨物熱量的機械負荷折減系數(n2)應根據冷間的性質確定,冷加工間和其他冷間應取1;冷卻無冷藏間宜取0.3-0.6;冷結物冷藏間宜取0.5-0.8 |